影音领域的厚积薄发——写在首款OPPO降噪耳机亮相之际

十层楼 | 2020-06-08 17:02

前两年的真无线市场,很多真无线产品属于赶鸭子上架,自身一大堆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被匆匆推向销售端。你说它方便,也的确真无线有其方便的一面,可是你说成熟吧这里面十个有八个都谈不上,不少型号毛病比优点多,短板比长处多。只是风潮来了,大家跟着风潮赶紧跑马圈地,心里想的都是甭管将来怎么治理,先圈下来再说。

问题在于,你还真不能圈地之后才想着治理,那是流寇的打法,那种只适合捞一把就跑,活不长久的。真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一开始有个合理规划,才能进退自如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那么这两年,谁最倒霉呢?是做真无线做完卖不出的那些厂牌么?我不这么觉得——基本上动作够早的大都赚到了,少数投机失败的那属于活该,要么产品过于有问题,要么是战机把握错误,成王败寇,这怪不得别人。

是那些没去做真无线,导致销量收缩的厂子么?也不是,有些是迟钝有些是没条件不愿意上,这属于人各有志,也没啥可抱怨的。

其实最倒霉的是消费者,确切说,是买到不符合预期的真无线产品的消费者:有些人可能把真无线想太美了,觉得这玩意儿卖一千多,音质应该也比得了一千多的有线,还方便还时尚时尚最时尚,结果买了不符合预期,这部分人我觉得他的想法压根不合理,啥都想要是不现实的;但更多是说,这个消费者本身还挺理性,他知道这东西有得有失,他愿意为此埋单,结果买到手之后这型号断连得连正常使用都不行,他们花血汗钱买了试错成本,这才是最倒霉的那部分人。

这让我想起一个上个世纪的故事:

1992年,当时我还是个在镇上开心撒泼的小崽子,认识的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是我二姨,彼时她每次回家都会带来点外面的消息和外面的新鲜玩意儿,有次她脖子上挂了个圆珠笔,那种笔帽上自带个彩色绳子的,用的时候需要拧下笔帽的款,鲜鲜艳艳的,她说最近大学里都流行用这种笔,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1997年,等我自己去市里上中学之后,我就满处想找那种笔,发现找不到,倒是另一种圆珠笔正风靡着小城市:一个笔里同时有好几个颜色的笔芯,最少也是红蓝黑三色,其实用着挺难用的,内玩意儿忒粗壮,握持感很差,笔尖的固定也挺糟糕,可是你左右晃晃脑袋,发现大家都在用,没办法,潮流嘛~

前两年的真无线市场大致就是这样,不同之处在于真无线的好处不只是够潮流而已,你去看那些想象力不怎么高明的科幻片,片中未来人类基本都是无线世界,特斯拉设想的无线能源传输终成现实只会是个时间问题,通讯设备无线充电、耳机设备无线化这必然是科技发展的方向,对这件事我个人深信不疑。

刚刚说跑马圈地,实际上这几年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科技行业新崛起的公司远不如倒闭的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越发成为常态,又加上全球疫情以及孤立和对立的加剧。很多小而美或者小而不美的公司都到了生死关口,尤其那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流寇更是凶多吉少,这是一个争抢存量市场的时候,有远见的品牌,才可能活得下去,乃至活得更好。

OPPO在我看来,就是个颇有远见的品牌,去年夏天他们成立声学部门的时候,我的内心不光是好奇、还掺杂着不少喜悦和期待。

因为我眼中的OPPO,实际上一个LOGO是被分成四种涵义的,第一种是MP3时代的OPPO:那也是一个很跑马圈地的时代,有五万块启动资金就敢开品牌,数百个品牌遍地开花,光爱国者月光宝盒那个模具的你就能找到几十个品牌的上百种型号……我就是在这么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认识了OPPO,当时就觉得这牌子不一般,做工高大上了太多,声音扎实稳当,营销从来不洒狗血显得很老实却也很有调性,当时MP3时代但凡格局差点的牌子现在大多数人都会想不起,能被记下来的,都是当时最目光长远的佼佼者。

第二种涵义,是手机时代的OPPO,尤其智能机时代的OPPO是几乎不提自己音质的,四年前手机界玩音质军备竞赛的时候他们都没掺和进来,但实际上这牌子的手机音质一直很不错,直到取消耳机口之前,音质都属于款款优良的典范,有,却不吹,这不光很有范儿,还让我明白他们在这块儿一直就没丢下来过。

第三种涵义,是同期的OPPO蓝光部门,不少玩蓝光的应该知道,当时OPPO在蓝光方面拥有何其强大的统治力,在行业里比索尼还猛。更有趣的是这个部门还推出过HA系列和PM系列,涵盖了台式耳放、便携耳放、台式耳机、便携耳机——都是音质很不错,性价比在当时OK,且做工完全压倒竞品的产品,这些产品没有做起来,有生不逢时的原因,也有OPPO犯不着迎合当时音频圈打法,普通消费者却又对这些兴趣寥寥的因素,总之颇有些可惜,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些年该品牌对于音质不仅没有躺在MP3时代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反而一直是在逐步的丰富深化更新沉淀,这些沉淀,成为了下文的绝好铺垫。

PS:关于蓝光部门的这些音频器材,我在《耳机三国:董卓篇》里进行过一些带野史意味的分析,有兴趣的可以搜来看看。

第四种,便是OPPO声学部门——该部门创立仅仅一年,至今正式上市了四款产品,涵盖了颈挂、颈挂降噪、真无线非入耳、真无线入耳四个类目,一个类目一个产品,这说明他们对于产品的规划绝对不是拍脑门子乱来,相反有些“隆中对”般的长远规划性和步调从容性,旗下产品维持了OPPO这个品牌一贯的优良设计和精湛做工,且性价比普遍强劲,前期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和认可度。现在,该部门的第五款产品W51,也即将露出峥嵘。

呼~终于是来了!关于OPPO到底什么时候会出主动降噪真无线,这件事不是有没有的问题,只是何时见证的问题,太早了不行——不是说不该更早出来抢市场,而是说太早的东西可能意味着草率意味着不成熟,用上文的话说就是意味着消费者试错埋单。当然从OPPO声学四款型号四个产品形态就看得出他们必然是谋定而后动的那一种,故而我也希望他们的主动降噪早些功成出关,这牌子心里有谱得很,出的东西错不了。

其实关于真无线主动降噪,我一直觉得这东西对于厂商来说有三个大难点,主要在于硬件、软件、成本和收益预期。

硬件方面最容易理解,你用了什么芯片,你这个芯片本身的在传输、功耗、降噪能力方面有没有达到厂商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以及主动降噪这个玩意儿其实很依赖麦克风对外界噪音的检测,你麦克风的硬件够不够OK?(这也同时影响消费者很看重的通话质量),有些型号的真无线,主动降噪效果很鸡肋,其实根本不是栽在芯片上,而是栽在了麦克风上……

软件方面,你用的算法,你的算法和硬件之间的匹配优化,你的app能有效干预哪些功能并做到什么程度?这方面手机厂商实在是占了不少优势,毕竟和自家手机做优化这种事,第三方品牌实在没这个条件。

成本和收益预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说直白些,真无线耳机,它也是耳机,消费者买了它就会更少用有线或者直接不再花钱买有线耳机。而真无线的搏杀正在进入真正的惨烈期,大家对于成本的控制、对于利润率的压缩都会进一步加剧,在这个情况下你想要给耳机留更多的毛利率就意味着你要么投入更少成本,要么卖更高售价,而这件事是消耗品牌拉动力的,做多了,却没有及时弥补品牌吸引力,你就会被淘汰,这事儿特简单也特残酷。很多想介入真无线的品牌就是因为这东西又有风险又未必能挣大钱所以不敢动作,越不敢动作越没有技术积累,就越来越错过入场的时间窗口……

那么OPPO在新款耳机Enco W51上用的降噪方案,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他们用的是双馈式双重主动降噪技术:前馈式降噪收集耳机外的噪声来进行降噪,而反馈式降噪则收集耳孔内的噪声再进行一轮降噪,前馈式主要用来消除中频噪音(也就是说,这是一款可以有效隔绝熊孩子声音的降噪耳机),反馈式则更加针对性的解决低频噪声,诸如地铁环境音、飞机和汽车的发动机噪音、空调等生活中和通勤状态下的背景音。这款耳机的最大降噪深度做到了35dB,配合其密闭性较强却又不会让耳朵胀痛的腔体,实测下来,主动降噪效果相当强劲。

此外通话降噪也下了大力气,三麦克风+双核芯片+专门设计的防风噪导管,使得这款耳机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在嘈杂环境下还是风中进行通话,都有不俗表现——上文提过,麦克风对于降噪很关键,可以这么说:降噪好的耳机通话一般都会不错,反之亦然。

OPPO第一款主动降噪耳机是颈挂式的OPPO Enco Q1,OPPO Enco W51等于是在前者的思路和基础上,在降噪方面做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方位强化升级,加之W51导管更长少许,在舒适性不错的前提下入耳更深,由此导致物理隔音更佳,故而W51的主动降噪升级明显。

与此同时这款耳机的音质表现也相当令人满意,双TPU复合石墨烯振膜喇叭+AAC传输,风格均衡素质良好。且由软硬件两方面同时着手,在降噪模式下的音质发挥也得以保障——很多主动降噪耳机,打开和关闭降噪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音质表现和声音风格,这是因为软硬件结合过程中出了问题,麦克风会将一部分耳机发出的声音判断为噪音进行消除,W51则通过软硬件两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级音质补偿算法,做到了两种模式下音质尽可能的统一,降噪模式下的细节呈现和框架都维持得较为优良,日常使用中不会因此产生什么违和感。在降噪、通话都做到高分表现的情况下,能做到这样的音质调教和不同模式下的听感近似度,实属不易。

可以说,OPPO声学这一次绝对是有备而来,满满的积淀憋出一个大杀招:其第一款真无线主动降噪的产品完成度,绝对突破了我的心理预期(哪怕我之前已经算颇有心理准备了),而且上市价居然低至499元!这个非常惊人的定价,毫无疑问是在市场里扔了颗大炸弹——带ANC的TWS,现阶段其实算得上成熟产品的本就不多,如今来了这么一款又成熟又平价的,可想而知,必然会掀起不小的波澜。

更多关于产品的细节内容,稍晚几天会在具体评测里呈现,此刻,请诸君与我,共同期待。

来源:耳机林sir

喜欢数码科技资讯的你,就记得点击订阅啦。
关注「锋潮评测室」微信公众号【微信号:fengchaopingceshi】,还会送上更多你想要的哦~

相关标签: oppo enco w5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