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火箭频频发射,含金量有多大?
冰淇淋 | 2018-09-14 11:32
9月5日,一枚名为“SQX1-Z”的探空火箭发射升空,9月7日,探空火箭“重庆两江之星”也将升空,而此前的8月份,另一家民企的“朱雀一号”运载火箭总装完成,宣布即将发射央视卫星……中国民营火箭发射进入了密集期。
在民营火箭动作频频的背后,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出现了自己的SpaceX?这些火箭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
2018年国内民营火箭汇总(数据来源:公开网络整理)
民营火箭公司在今年发射中均宣称自己的产品是亚轨道火箭。亚轨道一般是指距地面20~200km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既不属于航空范畴,也不属于航天范畴,亚轨道飞行的火箭被称为“探空火箭”,主要功能为气象观测和试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空间轨道,绝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需要在这里进行,飞行于空间轨道的火箭被称为“运载火箭”。
同为火箭,探空、运载两兄弟却大有不同。从技术角度来看,运载火箭的研制相比于探空火箭,可谓道阻且艰。首先是速度方面,探空火箭与运载火箭的最大区别在于探空火箭无法环绕地球一周飞行,即发射初速度不必达到环绕地球所必须的第一宇宙速度。形象一点来说,探空火箭的飞行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抛体运动。
其次是在控制系统上,探空火箭在到达最高点(远地点)后便开始下降,因此无需在轨道上对其进行精确的控制。其次,单级探空火箭的尾部包含稳定翼,使得在研制时不必费心设置入轨参数等一系列控制指标。
从使用价值来看,探空火箭主要用于情报收集、侦察监视、通信保障以及对空对地作战等方面,其优势在于工作环境相对安全且成本较低,而缺点在于探空火箭并不符合商业需求。小卫星组网被认为是民营火箭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显然行业内需要的是能够长期在轨服务的卫星,而只有运载火箭才能实现卫星入轨。
如果仅凭借探空火箭的发射便要回答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得如何,显然是偷换了概念。
既然如此,大家为何不直接从运载火箭开始做起?归根结底,运载火箭的研制难度过高。目前民企致力于先行研制探空火箭,一方面受限于人才技术,另一方面也为融资需要。
2018年4月24日的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防科工局、航天局均表态支持民营航天,在国家鼓励商业火箭有序发展、开放发射场资源的背景下,中国距离属于自己的Space X空前的近,中国民营火箭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民营运载火箭至今没有成功发射的先例,我国商业航天仍旧“路漫漫其修远兮”。民营企业若想在商业航天领域有长足的发展,便要从名利中收回心来,埋头于技术的研究与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商业需求与模式。而在这过程中,能抢到民营运载火箭“首发”的公司,必将能够在未来商业化方向上夺得更多的选择权,鲜花和掌声,随之而来。
喜欢数码科技资讯的你,就记得点击订阅啦。
关注「锋潮评测室」微信公众号【微信号:fengchaopingceshi】,还会送上更多你想要的哦~